一只玻璃杯的拼多多漂流
2018 年下半年,一份合作意向书摆在德力高级副总裁程英岭面前的办公桌上时,会议室里的众人正在激烈争论。合作意向来自刚刚上市的拼多多,那时这家新型电商公司迅速成长为第三大电商巨头,但同时亦深陷假货舆论风波。不过,在场一众公司高管们显然更在意另一个问题:
“我们在思考这项合作到底会是一个零和游戏,还是一个纵深增长的游戏?”
前者是程英玲一众人面对“入侵者”的恐惧,后者则是这家传统玻璃生产厂商最渴望的。
在会议室外不远处的一间工厂里,一批玻璃杯经过 600 多度的熔炉煅烧,正沿着长长的传送带走下生产线,工人们带着手套,小心翼翼地挨个质检。每年,这家位于安徽凤阳县的公司能产出八千万只玻璃制品,它拥有世界顶尖的技术,产品占据国内 20% 的市场份额,其产品被贴上国外品牌的标签后,还能销往 70 多个国家。
但就像大多数国内制造公司一样,处于产业最上游的生产端,利润空间反而最脆弱。加上外部环境的影响,德利在 2018 年只拿下 7.9 亿元销售额,而在 2013 年,这个数字曾经达到的巅峰是 9.5 亿元。
在一条长长的链条里,想要改变系统现状,沉重的上游制造公司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首当其冲的问题是找到更多需求、更多订单。拼多多带来的合作意愿书里,提出可以利用平台优势帮助德力打造爆款和品牌,同时带来了直接接触消费者的机会,打造一条极短的销售链路。这都是靠 B2B 起家的德力不具备的能力。
新渠道的确能打开一道窗户,但也有风险。“传统工厂的每一次尝新都惊心动魄。”德力电商业务负责人大伟表示,万一品牌和销量没有按照预期同步增长,后端团队能力无法匹配,库存积压、亏本销售都是接下来的噩梦。
最终,会议室里的争论平息下来,这项合作依然被小心翼翼的推进落地了。处于快速上升期的拼多多,瞄准的是一个存在品牌空白的市场,它正在将目光延伸到产业链最上游,制造“新品牌”,以获得更多忠诚用户。外贸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如德力一样的中国制造公司则渴望找更持久的增长动力。
如果一切进展顺利,这将是一段新老力量相互成就的故事。
玻璃杯背后的消费数据密码
在德力工作十五年,大伟一直负责电商业务,但他明显还是低估了一款高效流量发动机能带来的能量。
数字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让公司尝到了蜜糖。2018 年底,拼多多的“一元秒杀”页面上上线了德力为新平台特别打造的玻璃杯。一个月后,这款玻璃杯销量超过了 15 万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