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12 | 栏目:电商 | 点击:次
马云老师,于2019年9月10日如约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在过去的20年,他的战略眼光和底层架构能力,深刻的改变了许多行业的发展趋势。在昨天被阿里巴巴和马云刷屏的朋友圈,有个群体却显得相对平和,那就是和电商、新零售息息相关的快递行业。
对于快递行业和大物流圈来说,马云老师是个“外行”,但是这并不重要。这是一个让他们爱怨交织的人物,你去问问那些身家百亿的快递老板还有老板娘就知道了,他的退休,或许会让整个快递行业五味杂陈。再没有人会像马云一样,让这些一言九鼎的老板在自己下属面前下不了台,但是也未必能有人,如手握水晶球般准确预言这个行业三五年后会发生的事情。即使,他好像是个“外行”。
大约十年前,双十一还没有如今天这般火爆,马云老师已经开始思考如何改变快递行业,来适应电商的发展需求。现在,中国快递业规模已经连续5年稳居世界第一。在2018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超过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之和,是第二名美国的3倍多,占全球快递包裹市场的一半以上。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通达系承运的淘宝天猫包裹。
在整个通达系,阿里巴巴的身影越来越明显。早在2010年,阿里收购了当时的百世汇通(今天的百世快递)。2015年5月阿里联手云锋基金投资圆通,持股约11%;2018年5月,阿里和菜鸟等入股中通快递占股约占10%。而就在马云退休前的数月,阿里巴巴再次出手成为身申通快递控股股东。至此。马云终于在退休前,让阿里巴巴集齐了传统意义的”四通”,仅差一达(韵达快递)。而申通的陈德军和陈小英则先于马老师,隐退江湖。
这个物流局,整整 花了马老师十年光阴。这十年里,除了在通达系内整合,他立菜鸟,战顺丰,去年又提出了全中国包裹24小时达,全球72小时达的宏伟新目标。表面上,这只是一家超级巨头在利用资本优势的合纵连横。但是背后,是马云以他独特的视角对于物流行业不断思考,不断尝试的过程。一开始,或许没有人把他的想法当回事,但是十年后,他确实影响了整个中国快递业的格局。
在2017年5月22日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马云老师掷地有声,预言一天10亿个包裹很快会在中国大地变成现实。一年后的双十一,一天10亿个包裹同时上路,真的实现了。但是也是在这次会议上,面对中国快递行业的第一阵营,即将先后上市的几大快递公司老总,马云毫不留情的发出警告,声称如果快递公司不改变,未来十年,“将有一半人不会继续坐在这里”。此言一出,有人撇嘴有人耸肩,还有人回去当着下属的面直接拍了桌子。
不过,以后,马老师应该也不会再对着物流大佬讲话了。时至今日, 当马云回归马老师的身份时,我们恰恰可以重新认真的审视一下,对于物流行业,马老师究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怎样的物流江湖?
马云真的想见王卫吗
2010年,也就是淘宝双十一的第二年,百世汇通被阿里巴巴收入囊中,但是当时业内盛传马云最想合作的,还是顺丰。在一篇流传甚广的文章中说,马云曾经几次约见王卫,王卫都避而不见。在这样的描述中,连马云都仅仅是一个增加王卫神秘感的注脚。
谈及中国的快递业,顺丰董事长王卫是很多人最先想到的企业家。2016年4月,因为快递小哥被打,王卫冲冠一怒为小哥,赢得了来自民间的赞誉。在笔者的朋友圈,也有女记者直言自己是王卫的粉丝,不仅因为他的真性情,而且因为王卫长得帅。
长得帅这件事是马云或许最难改变的,但是他有其他的手段改变这个世界。问题是十年之后,现在的马云,还想见王卫吗?未必了。
按理说,现在的顺丰也是上市公司了,每年股东大会发布财报高管总是要面对公众的,不可能如过去般低调神秘。见到王卫的难度,早已大大降低。
此一时彼一时,马云对于王卫的关注,首先源于阿里巴巴做电商发现物流是个非常大的痛点。早在2011年,马云就说过,“我们发现所有抱怨、投诉都来自物流,我们必须共同参与……我们不做民营物流企业想做、能做、可以做的事情。我们自己的定位是:阿里巴巴进入物流,做现有物流民营企业不想做、不肯做,又不得不做的事情。永远不能把别人饭碗捅了,这是做企业的原则。”
马云希望解决物流问题,但是又无法与直营模式的顺丰达成合作,这意味着马云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模式来解决问题。
从惺惺相惜的角度,不能看到中国最大的电商平台与中国当时最优秀的快递公司联手合作,是我们这些看客的遗憾。就像有人会想,如果C罗和梅西同在一支球队,那该是多美的画面啊。但是有些事是注定不可能的。
马云老师这些年,无论是做商流,还是物流,有个思想贯穿始终,按照阿里官方的说法,应该是平台或者生态思维。用个更通俗的话说,就是“轻资产”思维(盒马是个例外),虽然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然是个庞然大物(所以他会说悔创阿里)。轻资产思维,其实必然意味着上下游资源的整合,内外资源的合作,这也非常符合马老师的风格,我可以不是专家,但是我可以请专家来做。
但是对于民营快递一哥王卫来说,王卫可不想仅仅在一个生态里扮演“专家”的角色,王卫的梦想是要想国际快递巨头一样打造一个“物流超市”,从快递到综合供应链服务,从航空快件到陆海空多式联运,甚至今天顺丰已经拥有了自己的机场——湖北鄂州机场。顺丰需要的是一个闭环的物流帝国,而且必然是重资产运作。
两者的思路,南辕北辙。两家的价值观,亦有很多不同。
当然,也曾经有很多业内人士指出过,顺丰王卫与马云的若即若离,则让顺丰一定程度上没有充分分享到中国电商发展的红利。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不肯自降身价,顺丰才能保持今日的品牌与价格优势,但是究竟如何评判这种战略选择,只能交由更远的未来去复盘。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顺丰的态度,确实没有影响马老师在物流领域“插一杆子”的决心,他对于顺丰的存在,在公开场合还是保持了礼貌的恭维,“实际上,阿里巴巴跟顺丰合作得很好。顺丰是一家品质和服务做得很好的快递公司,除了价格贵一点,但是好东西就应该贵。阿里巴巴自己不做快递,跟任何一家快递物流公司都不存在竞争。”
马云已经退休,而王卫还在执掌他的物流帝国,他们就像张狂的C罗与内敛的梅西,同框只能是在慈善赛上。也许,未来同样热心公益的马云和王卫还有机会。
只是到那时,见与不见,或许对于马云来说,都已是不那么需要在意的事了。毕竟,过去十年的快递江湖,早已温吞的留下了马云的烙印。
这不仅仅是因为菜鸟的存在,但是菜鸟的出生,确实又是马云天马行空的架构能力的最佳体现。
在2013年的双十一,淘宝+天猫的订单首次破亿,爆仓一词开始出现在网络间。不过,在此之前,菜鸟网络已于当年5月成立。现在,它早已不是物流圈的“菜鸟”。
而从菜鸟成立之初,马云就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阿里巴巴不做物流。
阿里巴巴真的不做物流吗?
为什么马云要反复强调阿里巴巴不做物流?心态使然,也是生态思维使然。
其实在菜鸟之前,马云还做过一些小的尝试。现在谁还记得“星晨急便”这个名字,以及马云的7000万元投资?这是2012年发生的事情。正如马云在告别演说中所说,他犯过很多小错误,但是从没有犯过大错。投资宅急送创始人陈平的项目星晨急便,算是这些小错误中的一个,但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有业内人士曾经认为,星晨急便其实是马云解决物流顽疾的一次试错。虽然项目失败了,但是方向找到了。
这个方向究竟是什么?外界需要过很多年才能看明白。但是对于马云来说,无论是入股百世汇通还是投资星晨急便,或许也让马云认识到,物流行业自有其门槛,值得外行“敬畏”。既然如此,阿里巴巴还是该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介入其中,做数据服务,同时整合资源。
菜鸟网络于2013年5月28日在深圳成立。从出资方看,菜鸟网络是由阿里巴巴集团、银泰集团联合复星集团、富春控股、顺丰集团、三通一达(申通、圆通、中通、韵达)、宅急送、汇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简称CSN)项目,希望打造出具有示范效应的物流数据公司(官方说法)。
一位前菜鸟员工告诉笔者,一开始,菜鸟成立初期大家对于要做什么也不是很清楚,有很多的时间都是用来与物流圈交流学习,很多物流圈资深人士都曾经被请到当时位于北京国贸的办公室去讲课,做内部培训。
现在回头看,2013年成立菜鸟网络,算是一个超前的布局。2012年到2013年,正是实体零售行业的最低谷,当时无论马云还是刘强东,都认为实体零售行业死定了,这才会有2014年马云与王健林的赌局。那时,京东距离自己上市也还有一年多的时间,而自建物流,也一直被外界认为是京东最重要的护城河。
当然,对于局中人而言,这种超前有时候是痛苦的。以至于外界看到的是菜鸟网络在不停的拿地,也有人因此质疑阿里巴巴是借助菜鸟网络,在搞物流地产。现在站在一个更长远的时间节点来看,这真的是有点委屈根本“不爱钱”的马云。
后来,菜鸟推出了电子面单。电子面单让包裹的信息可视化,其实现了物流快递最基础单元的数字化、在线化,极大了提高了整个快递行业的信息化水平。后来,我们已经很少在双十一听到“爆仓”这一词了(当然背后还有其他调控手段)。这一划时代的产品怎么评价其历史地位都不为过,有了电子面单,也才真正实现了菜鸟成立伊始,所提出的“物流数据公司”的定位。
当然,电子面单的出现,也让通达系快递公司感受到了几分不安,数据是快递公司的命脉所在,本来通达系的单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淘宝天猫件,如果数据再归于阿里,也就是三流(商流、物流、信息流)之二都被他人掌握着。而且,很多人都在心头悬着个疑问,越来越熟悉快递行业的阿里,真的不会做物流吗?
本文开头提到的2017年5月的那一幕,并非偶然。马云觉得快递公司面对形势变革仍旧缓慢,力度不够,而快递公司则不敢交出全部底牌。
以至于随后顺丰和阿里菜鸟的数据权之争爆发后,通达系竟多以沉默姿态示人。
这时的马云,不知道是否会有一些不被理解的苦恼?
公允的说,阿里巴巴推出的菜鸟网络,并没有在做物流。因为在物流行业,核心的资产是运力,而阿里巴巴并不掌握运力。但是另一方面,菜鸟对于物流行业的影响,又是前所未有,这种超越传统思维的掌控力,不能不让人恐惧。
马老师不是简单的搭建了一个新的数字化的物流平台。如果这样,大家也能看得懂,所谓平台,可以用滴滴举例。
滴滴模式是互联网和线下运力结合的产物。滴滴模式也是通过移动互联网平台,调配不同出租车公司的车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所谓平台一般有两种做法,一种是仅仅集合信息,还有一种是直接有权调配运力。
滴滴有抢单模式和派单模式,简单说,抢单模式就是信息集合,派单模式就是在调配运力。
如果顺着这个思路下来,阿里巴巴解决物流痛点的最好方式,是做一个快递版的滴滴。但是,快递市场与出租车市场最大的不同是,出租车市场本质是由个体运力组成,而快递市场不然,几大快递巨头伴随着淘宝的成长,羽翼渐丰。阿里巴巴或者菜鸟很难穿透快递公司,去直接影响快递员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对算法的要求也太高了。
所以,阿里巴巴对于物流的介入,其实是采用了一个非常巧妙的方法。这个核心的关键在于,阿里巴巴不介入运力的调度。运力的调度、管理,始终是各家快递公司自己的事。既然不介入运力,你就不能说我做物流。
但是,我还是能够影响你,掌控你。这不是洗脑,也不是玄学,而是一种新的架构方式。
阿里巴巴通过菜鸟所做的,更多的是信息的协同和共享,这又比上面说的信息集合平台更深了一步。但是,又没有陷入到那些物流行业那些一线的苦活和累活当中,这些活还是各家快递公司在做。
有人曾经对笔者打比方说,菜鸟是做了一个快递行业的“塔台”。就像机场的塔台,虽然运力(飞机)是属于各家航空公司,航线也是各家自己安排,但是降落到哪个航道,塔台我说了算。笔者以为,这应该是对菜鸟最接近本质的理解。不能不说,马老师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天才般的架构。
这就是阿里巴巴说的不做物流。我相信马云老师最早提出菜鸟这个设想时,并不会知道将来会有电子面单这个东西,没有电子面单,今天的菜鸟会不会更多变成一个数据版的普洛斯?也未可知。但是无论如何,能够抢在时间的前面提出这样一个构想并提前布局,真的了不起。不是行内人,却比行内人看得都远,这是马云厉害之处。
未来包裹会消失吗
在物流圈,马老师留下了更多“耸人听闻”的预言:比如预言快递员未来可能会有失业潮:
“我希望大家去思考三年、五年以后物流行业的变革,最大的挑战在于,我们今天好不容易组织起来的快递人员,很多可能都会失业,因为有了机器人,因为有了无人驾驶汽车,还有今天概念还比较不错的无人机送货。
我相信很多快递员工可能会失去就业,如果不今天开始创造独特的价值,在座第一排所有的老板们不去思考什么样的组织、什么样的技术、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创新,那么你们今天对自己的员工是不负责任的。”
但是马云最著名的预言,还是2017年预测中国快递行业很快会迎来一天10亿个包裹(峰值)。仅仅一年后的双十一,这一预言成为现实。这个预言,堪称马云老师的封神之战。
估计很多人都想请问马老师,那么未来会有更高的峰值吗?12亿,15亿?
马云老师没有回答,在2018年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马云郑重的阐述新物流。但是核心也只有一句话:“未来物流是脑力劳动”。所以,菜鸟每年的峰会都被称为智慧物流峰会,成为各种物流前沿黑科技的展示平台。阿里巴巴总参谋长曾鸣谦虚地说,自己是物流的门外汉。但是他同时指出,未来协同效应会大于网络效应。
对于快递业的未来,他的接棒人张勇(逍遥子)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方向。在2018年全球智慧物流大会上,张勇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命题:未来包裹会消失吗?(原话是,未来的包裹将不是今天这个模样。)
张勇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命题?因为,阿里提了新零售。
新零售和新物流其实相辅相成,谁也离不开谁。其实如果说马云老师对于物流行业的改造有什么经验,至少这一条值得铭记:
商流和物流必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菜鸟出生伊始真的是只菜鸟,但是能有今天的江湖地位,除了菜鸟员工自身的努力,马云的底层设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淘宝天猫的支持。
在这一点上,很多第三方物流想从物流反向切入商流的,都先输了一局。
马云提出新零售无论成败争议,它极大的提升了泛零售行业特别是线下零售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链的地位,至少让大家开始意识到线下的力量,改造线下的复杂性与潜力。而在此过程中,TO C的物流服务,越来越多的开始成为新零售的组成部分。零售与物流行业原本平行的话语权,开始向零售这一边倾斜。
但是马老师没有想到的是,他提出的新零售推动着零售业、物流业向前更快更有效率的发展,同时也为自己树立了新的劲敌和被颠覆的风险。
所以人们才会发问,未来包裹会消失吗?因为包裹,是纯电商时代的产物,它曾像集装箱一样改变世界,但是下一个改变世界的物流要素,会是谁?这盘大棋马老师走出了有想象力的开局,现在棋至中盘,轮到张勇走棋。
在电商的逻辑里,除了大件的家居家具以及短保的生鲜产品,几乎没有什么是不能塞进包裹的。按理说,虽然遗留下来两大块硬骨头,但是以阿里的能力,慢慢啃就是了。
但是马云老师对于时效的要求,培养出来了更为挑剔刁钻、没有耐心的新一代消费者。有人说中国快递已经是世界上最快的快递。但是这还不够。
一小时达、半小时达、分钟级配送;到店、到柜、到家、自提;在新零售的带动下,零售与物流的组合犹如孩子手中的积木,正在拼出越来越复杂多彩的模样。时效改变的不仅是履约行为,而是整个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预期,并由此倒推整个商品配送链条的重塑,再进一步影响到零售场景和卖场结构的改变。
就像张勇指出的,这些年在阿里的推动下,很多物流的节点环节都已经数字化,但是用户末端的数字化才刚刚开始。
脱胎于餐饮外卖的即时配送市场开始兴起,即时配送虽然表面上也是配送,但是与主打当日达、次日达的快递市场逻辑并不相同。有趣的是,扛起这面大旗最卖力呐喊的,恰恰是阿里阵营的盒马。
只是那时候有没有人想过,即时配送的兴起,一直延伸到到家服务的普及,前置仓的出现,很可能彻底颠覆传统电商的逻辑。到家服务并不等于传统电商服务,因为它更多是对线下流量的重构。特别是生鲜赛道的崛起,使得以前在电商逻辑里的边缘市场,现在成为撬动消费者行为的最主流的市场。这种翻转,任何人都始料不及。
不知不觉,包裹真的被颠覆了。看看盒马、每日优鲜送货的“装备”,那还是包裹吗?看看美团、京东到家越来越大的野心,人们现在需要的“包裹”,与过去又是多么的不一样?
以马云的前瞻能力和忧患意识,他不可能没有看到这一点。所以张勇已经在思考,未来的包裹,会变成什么样?
不过,这一切对于马老师都已不再重要,未来的变化。他曾经在2017年致股东信中又许下了新的目标,全中国24小时达,全球72小时达,这些新立的flag还有待继任者张勇兑现。这可能不会是一盘彻头彻尾马氏风格的对局,但是谁也无法抹去他在开局阶段布下的基调。
虽然马老师退休了,但是物流江湖还有他的传说。这岂不是最好的结局?
(来源:虎嗅网 房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