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13 | 栏目:电商 | 点击:次
最近一段时间,盲盒成为新时尚。物如其名,盲盒就是买的时候不知道是什么,买完拆开后才能“一睹芳容”的盒子。盲盒中大多为成套销售的玩偶手办,如索尼天使、乐高小人、泡泡玛特等。国内盲盒产业的最大“推手”之一泡泡玛特(POPMART),一年卖出400万个Molly公仔,半年营收1.6亿元,净利超2100万元。继“炒鞋”之后,“炒盲盒”是一大热门。
盲盒的兴起,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最初接触盲盒,是女儿拿着一只独角兽飞马在玩。我把玩一下,觉得做得很精致,后来才意识到这是盲盒。对女儿来说,那只飞马就是一个普通玩具。盲盒“抽”的概念,是我教给她的。有了这重期待之后,她就更喜欢了。
这正是盲盒重要的,甚至本质性的特征。
对小孩来说,只希望抽到自己喜欢的,不在乎概率,就很容易抽中。但对成年人来说,一套盲盒中,不同款式的概率不一样,概率小的价值大。人人都希望抽到概率小、价值大的,这种不确定性就会带来刺激,撕开盲盒的那一刹那,就像摸起一张麻将牌或扑克牌,紧张之后是放松,让人体释放多巴胺,这种神经递质会让人类产生更多的欲望。这是盲盒的魅力之一。
在配成一套的需求之下,盲盒会产生出一些市场交换行为。有数据显示,30万人在某交易平台上交易盲盒,最热门的款式从59元涨至2350元,涨了39倍。按一套中抽中最稀缺的品种1/144的概率,消费者抽中大概也要花4000-5000元,2000多元的交换价还算正常。这是一种千金买得心头好的需求。买盲盒更多是一种消费行为,而不是为了盈利。与之相对应的是炒鞋,炒鞋不是为了自己穿,也不是为了收藏,而是为了在买进卖出中获利,所以炒鞋的价格是波动的,盲盒的价格基本稳定。
盲盒的另一个魅力源于人类的收藏欲望。盲盒的成套性会激发玩家的收藏欲望。我之所以不是很反对偶尔给女儿买一个盲盒,是因为这个玩具的生命周期远比其他低幼阶段的玩具长。盲盒做工精致,形态类似,可以组队收集,当作一种收藏。这就类似手办市场,手办市场也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市场,单品价格比盲盒更高。
盲盒的价格并不是很贵,在30-60元之间,这为盲盒扩大了市场。普通白领一个月买五六个甚至10来个,都承受得起。心情好了买一个作为庆祝;心情不好买一个作为抚慰。当然,也有很疯狂的,一对来自北京的夫妇,4个月在盲盒上花了20万;一位60岁的玩家,一年花了70多万购买盲盒。这毕竟是少数,任何收藏都会有这种少数玩家。
这种收集行为,某种程度上源于童年的一些记忆。80后小时候收集“小浣熊”干脆面里的卡片;神龟酸梅粉里不同造型的勺子等,与盲盒有同样的特征。
盲盒的快速兴起,让很多人看到了风口,蜂拥进入。前几天去一家城市广场,发现很多盲盒专卖店。其实,这风险很大。
首先,任何一个系列都会不断发新品,消费者容量有限,比如,家和办公室的场地有限,虽然可以不断把旧的收起来,腾出地方,但长期如此循环,难免出现审美疲劳。而且,随着市场玩家增多,进入红海竞争之后,各种品种的供给也会增加,消费群体其实并不大,购买力会被分散。盲盒的价值在于认同,同事、闺蜜、朋友、同学都收集同一套,才能有这种认同产生的价值。如果大家各自收藏各自的品类,这种认同就被稀释了,“认同稀释”会导致“价值稀释”。
所以,随着时间增长出现的“审美疲劳”和随着品类增加导致的“价值稀释”,会使盲盒的“收集”与“赌”的本质特性衰减,消费者的需求欲望就会下降,市场就会衰退。这个过程可能来得比想象中更快。
在我看来,未来市场上还是会存在一些头部玩家,他们有自己的渠道优势,利用渠道接近消费者,排挤潜在对手。此外,IP恐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头部玩家一定会引入热门IP,不断推出新款,做大蛋糕。当然,这个新蛋糕,IP方要拿走很大一部分。说个题外话,此次哪吒没搭上这班车,有些遗憾,市场少了一个观察的切入点。
(来源:经济观察报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刘远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