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4-27 | 栏目:评测 | 点击:次
4月21日,苹果春季发布会推出了搭载M1芯片的iMac一体式台式机、搭载M1芯片的iPad Pro,与此前已经口碑爆棚的M1芯片MacBook Pro,以及A系列仿生芯片的iPhone,正式建立起了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全场景的ARM架构生态,这意味着一个全新时代的降临。
随着桌面硬件的小型化,以及移动设备性能的增强和功能的拓展,人们逐渐产生了这样一个想法:让生产力向轻便化方向发展,从而覆盖多维的应用场景。打造每个环节的优势体验并让每个环节都连通起来,这就是现在所说的生态。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系统并且庞大的工程,因为桌面设备和移动设备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前者更在意性能的释放,无须顾及功耗和发热,而后者需要在功耗和发热允许的条件下实现最大的性能。这也正是X86和ARM架构最大的区别。
想要让二者打通极其困难,这就好比前者是铁路,后者是公路,打通生态就是把二者打通,让运输通畅起来。但问题是即便打通,火车也不能在公路上跑,汽车也不能在铁路上跑,运行方式的差异决定了它们只能通过“交通枢纽”来进行转运,效率仍难以最大化。
这个问题卡了行业很多年,如今终于被苹果解决了。
01让生产力轻便化的意义是什么?
十几年以前,我们想要用电子设备编辑一篇文章,只能老老实实坐在“大脑袋”显示器前。如果没有熟练掌握五笔输入法,只能忍受着效率极低的拼音输入方式。那时候我们可能想不到,这样的工作我们如今在一部可以随身携带、重量不到半斤的手机上就可以用拼音快速输入完成,甚至用语音也可以快速解决。
没错,这就是让生产力轻便化的意义:解放劳动的空间束缚,让工作效率最大化。
但问题在于,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亦或是平板电脑,这些设备长时间都处在泾渭分明的状态——
1、桌面设备和手机设备没有打通,二者数据互通只能依靠数据线或者第三方软件;
2、虽然手机编辑文章的性能足够了,但是较小的屏幕让交互很难畅快施展,这个是设备尺寸决定的;
3、 其它高负荷工作,我们仍然必须带一部性能更加充足,能够解决专业需求,但功耗和发热都更高的笔记本来进行工作,这就是二者的性能差异和软件适配问题。
而苹果的ARM架构全家桶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
1、系统都是原生适配的ARM架构硬件并且实现了互通,我们甚至可以在台式机上直接使用平板、手机的应用。
2、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将应用场景全面补齐,感觉手机太小可以掏出平板,需要移动办公可以用笔记本代替台式机,任何场景都可以满足操作需求。
3、台式机、笔记本、平板都是M1芯片,iPhone的A系列仿生芯片在硬件上与之相近,性能充足,再加上系统平台的打通,也就不存在个别设备的专业软件适配问题。
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套苹果的ARM套装,从固定场景到移动场景,你可以选择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的任何设备用以工作,它们在本质上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调配了操作便捷性和设备便携性的比例,而且设备之间是相互打通的,是不是感觉整个办公体系都统一起来了?
02行业对生态的建设都有怎样的探索?
打通生产力生态的整个链路是个庞大的工程,因为仅仅是上文提到的设备,就涉及到了四项产品品类。每项产品品类的厂商大多只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想象消费者到底想要什么样的产品,这就带来了发展的局限性。
主流轻薄笔记本
举个例子来说,生产笔记本的厂商,他们考虑到的办公用笔记本大多只是让机身变得更加轻薄,并且在这样的条件下性能尽量充足。但他们很难考虑到,办公用的电脑是不是需要与手机打通才能让办公更加轻松便捷。而且即便考虑到了,市面上手机厂商一大堆,总不能适配了这个不适配那个,加之需要手机厂商配合,工作量陡然上升,这显然无法实现短期利益的最大化。
同样,只生产手机的厂商往往考虑到的也只是如何将手机本身的体验做到最好,轻度办公从当前的主流观念来说仍属于电脑范畴。
所以,不同品类产品的厂商大多都在各自为战,这正是导致办公生态难以形成闭环的原因之一。
桌面拓展方案
实际上,随着移动设备性能的增强和功能的拓展,主流的手机厂商已经注意到了全场景办公生态建设的必要性。所以我们也看到了手机行业的各种探索,最典型的就是各类桌面拓展模式,通过连接更大的显示器来展开专属的办公UI及功能适配。站在现在的高度来说,这种思路的确是个不错的解决方案,但外设搭配使用的必要性让这种方案难以普及。
智能手机市场进入饱和状态后,头部品牌开始建立更加全面的品牌壁垒,产品品类开始向周边辐射,比如手机厂商也开始造电脑、造平板,而让这些设备能够真正成为壁垒的方式就是建立独有的生态系统。华为的多屏协同就是典型的例子,用户可以把华为手机画面投放到华为自家的笔记本、平板上,实现了交互和数据的互通。
03国产品牌是否有赶超的可能?
为国产品牌的发展壮大喝彩是正常的事情,但同时我们也要认清现实:短期内国产品牌想要赶超苹果ARM全家桶的可能性还比较小。
苹果在系统生态的建设上有先天优势,首先它有自己的系统,其次它有规模,M1芯片版的MacBook Pro推出后各种专业软件的高速适配就是很好的证明。这并不是说第三方开发者都愿意尝试新平台,只有足够的用户规模才能带来利益。很多系统的消亡都是因为没有规模陷入缺少适配的死循环中导致的。当然这是题外话,这里不多赘述。
而国产品牌的电脑用的是第三方的芯片、第三方的系统,这就导致了国产品牌的电脑和手机必然存在硬件和软件方面的断层。想要造自己的芯片何其困难,想要打造有规模的系统又何其困难。
好在追赶苹果并不意味着无路可走,我们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两步——
1、在断层的状况下尽量减少体验上的差异
短时间内,以强力适配来弥补硬件和系统上的断层,刚才提到的多屏协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国产厂商从不缺少创意想法,也不缺少适配优化的能力。这就是国产厂商的优势,以先行一步的理念去争夺同时期体验的高地。
当然,国产电脑用的第三方芯片和系统在部分方面也是有优势的,比如M1芯片仍未适配的死角和苹果系统无法支持的专业软件。国产厂商需要注重这些优势的保持与优化。
2、对中国研发和制造的发展充满信心
之前行业发展讲求的方式是链条的全球化,让全球范围内技术工艺成熟的品牌去生产对应的环节,从而规避全零部件都需要研发与制造的高昂成本。但事实证明,这样的链条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内的科技研发和制造都在高速发展,芯片的制造就是个很好的例子。相信未来国产品牌能够通力合作,我们对国产品牌追赶世界水平抱有信心。
写在最后
不得不说,苹果台式机、笔记本、平板、手机全场景ARM架构生态的合围开创了全新的时代:率先完成了更加优质的生产力轻便化,让生产力设备实现了全场景的应用覆盖。在这方面,苹果已经建立了大幅领先的优势,短期内它将持续领跑办公设备生态的发展方向。
当然国产品牌仍需奋发图强,持续放大自身优势。在苹果已经实现生态合围的当下,模仿苹果的成长显然并不理智,国产品牌需探索并且坚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理念,切莫照猫画虎人云亦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