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9-05 | 栏目:电商 | 点击:次
被传统零售惯性所裹挟的外资商超,到了必须要进行新一轮数字化升级的时候。
上世纪九十年代,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卜蜂莲花、易买得、乐天玛特等外资商超纷纷进入中国大陆争夺市场。受惠于中国入世、相关红利政策,外资大卖场迎来了十年发展黄金期。
有数据显示,在2001~2010年的黄金10年中,主流外资企业保持每年平均15~40家的发展速度,外资大卖场的强烈攻势,深深地影响了中国零售市场格局。它们的标准化经营、采购、供应链、技术等方面的能力,为本土商超企业所效仿,作为中国现代零售业的黄浦军校,外资商超企业为中国零售输送了先进管理模式和相关人才。
不过,受制于低成本红利消失,行业过度竞争、电子商务的发展以及细分业态的蚕食,外资商超开始进入衰退期,在业绩不振背景下,不少外资商超或关店退出中国或打包出售或拥抱本土巨头。
2014年,英国最大零售企业Tesco中国大陆地区业务卖身华润万家;2017年韩国易买得以转让门店方式退出中国市场;2018年韩国乐天玛宣布退出中国,门店转卖物美和青岛利群;2018年4月,苏宁收购迪亚天天中国100%股权;2018年12月,欧尚中国业务被大润发接管;2019年6月,苏宁收购家乐福;今年初以来,沃尔玛在华在全国范围内关闭超15家门店;卜蜂莲花也正寻求将公司私有化,德国麦德龙艰难寻找买家……
商超转型之困
欧睿咨询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底,标超/大卖场业态零售额分别占整个零售业态的17.1%、5.2%,增速大幅放缓。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便利店百强企业销售规模同比增长21.1%,但以经营大型超市为主的百强企业,销售额平均增长2.5%,显著低于百强平均增速。此外,大型超市营运成本继续上涨,成本占销售比重在各业态中居于较高水平。
面对困境,不少外资商超不是没有尝试过转型。从早期自建网上商城到切分到细分赛道,纷纷押注便利店、高端超市、购物中心、新零售业态等,外资商超虽尝试诸多,但大都没有明显成效。
家乐福算是对中国零售市场感知较为敏锐的一家外资零售企业。2014年,家乐福开出了便利店“家乐福Easy”,2015年,家乐福上线电商业务“家乐福网上商城”,2018年,家乐福中国智慧零售旗舰店LeMarche正式开业,但均未取得明显成就。有统计数据显示,从2010年至今,9年间家乐福关店数已超过40家。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零售市场比较复杂,本地化特征十分明显,外资商超本土化功夫上欠缺。此外,在管理机制上,外资大卖场依赖于国外经验,在决策上迟缓,效率低下。零售业资深人士胡春才就曾指出,外资零售本身在管理上偏僵化,更多依赖其在欧美的经验加上在中国的本土化动作,但中国的零售变化之快已经超过美国,并不能完全靠经验就可以快速完成转变。
发力“到家”场景成解药
实际上,在自建网站不成,细分领域探索乏力以及新零售已成趋势下,不少外资商超开始与线上结合、拥抱巨头。线上方面,开始开设官方旗舰店;线下方面,与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深度对接,拓展外卖“到家”场景,希望通过到家业务促使线下传统商超转型。
2015年,阿里与麦德龙达成战略合作,麦德龙入驻天猫国际;2016年4月,麦德龙宣布入驻天猫超市。自2017年阿里战略入股大润发后,天猫超市、天猫母婴、淘鲜达等先后与大润发业务融合,新零售改造不断加深。此外,或许是看到了“到家”生活场景的无限潜力,不少外资商超开始试水本地生活化业务,拥抱饿了么口碑,拓展外卖“到家”场景。
在零售专家鲍跃忠看来,中国消费市场已开始分层化,个性化需求表现得比较突出,原来服务统一市场的零售业态很难适应现在消费市场的变化。而零售形式也在变,原来单一的到店零售场景,变成了目前“到家”等新形式,需要由原来的“到店”的功能调整为满足用户购买的便利化。
此外,与传统商超相比,不少本地生活平台、电商平台等在前后端优势十分明显,它们在采购、物流、会员、营销、仓储、支付等环节的数字化能力已十分领先,无论是在速度、质量还是便捷性上,都远超过传统商超。这也是传统商超转型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以德国老牌折扣超市ALDI奥乐齐为例,与其他外资商超先落地门店,再开在线上业务不同,ALDI奥乐齐先在线上试水,然后再开设线下门店。借助于中国线上零售数字化优势,奥乐齐ALDI两年前开始通过天猫旗舰店进军中国,在中国打出知名度后,于今年才在上海开设全国第一家门店。开设门店的同时,该品牌的微信小程序订单由饿了么蜂鸟即配承接,半径三公里范围约1小时内送达。这也是ALDI奥乐齐为恐折扣超市在中国“水土不服”,主动进行的尝试。
实际上,不论是外资商超还是本土企业,它们面临的情况都是一致的。经营成本上涨、消费者消费习惯迁移、商品丰富度及价格比不上电商、新零售业态蚕食等都需要传统商超进行革新与重构。
就传统商超发展“到家”场景而言,线下门店是与消费者建立起有效联系的重要途径,线下门店可以集中托运、产品配送、顾客自提,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而阿里本地生活服务平台等可以打通线下和线上体系,实现线下及时配送,用大数据等手段,为传统线下门店带来客流;另一方面,线下实体零售实现数字化转型,可以助力销售业绩和利润的增长。
“反向改造”的新思路
不少第三方平台对线下商超门店所展开的“反向改造”,无疑提供了一些新思考。在与饿了么等第三方平台深度对接后,前置仓、快拣仓正成为它们进行新零售改造的试验田。
今年8月,饿了么口碑宣布建立数字化商超开放平台,从订单、配送、仓储等环节统一输出数字化成长能力,旨在为商超品牌提供从前端流量到后端改造的赋能。首先是通过线上流量和即时配送帮助商超实现降本增效,进而输出数字化能力,并将在会员、营销、仓储、支付等环节推动整个商超行业升级。
大润发杨浦店是大润发的明星店之一,在与饿了么口碑深度连接后,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大润发杨浦店300平米的快拣仓内按照商品种类、拣货动线等陈设有约3000个SKU,覆盖外卖订单高频商品。优秀拣货员一天可拣2500单,相比之前动辄几十分钟的耗时,极大提高了运营效率。杨浦店高峰时线上订单日销可达6000单,已成为行业标杆。高鑫零售发布的2019上半年财报显示,在饿了么口碑的服务下,大润发在一线和三线城市外卖订单增幅达250%左右,近三个月饿了么新客环比增长约60%。
▲大润发快拣仓拣货员
实际上,商超门店本身面积较大,在门店内划出快拣仓实行店仓一体模式并不额外增加成本,相对而言坪效更高。拣货、备货、打包、配送能够做到实时数字化,经过数字化改造的门店使得毛利率进一步提升。
饿了么口碑如何去帮助商超解决问题?可以分两步来看:
一是帮助大批商超解决租金贵与营业半径短的问题,通过线上优质流量与即时配送,进行降本增效。目前饿了么蜂鸟即配可为合作商超提供0-3公里60分钟内,3-4公里90分钟内,4-5公里120分钟内送达的服务,准点率达99%。
口碑也在通过智能硬件、精准营销、零售中台等解决方案帮助商户降本提效。在口碑商户页面,用户可免费领取代金券用于到店扫码购物,商户能够借此实现精准推荐、提升库存周转效率等。
二是帮助传统商超进行数字化改造,无论是仓储、支付、营销还是会员,真正通过服务头部商超,实现整个行业的数字化升级。
就在上个月,华润万家与阿里达成深度合作,借助于阿里巴巴商业操作系统的能力对线下实体门店展开“反向改造”,全国逾1300家门店全部入驻饿了么。数据显示,上线饿了么后,华润万家实现月环比交易额增长73%。
饿了么副总裁熊斌告诉《联商网》,饿了么口碑构建的全链路数字化体系,正向商超行业加速复制,帮助商超品牌在会员、支付、库存、营销、即时物流以及供应链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饿了么口碑已与大润发、家乐福、麦德龙、百联、华润万家、物美等达成深度合作,覆盖全国676个城市中的1万家大型超市和近20万家的连锁商超。饿了么对头部商超的布局已基本完成。
外卖“到家”模式的重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零售市场,中国零售市场复杂多变,但也创新频频。无论是盒马鲜生还是永辉超级物种,新零售纵深发展三年多来,中国零售市场的创新引起了外资零售企业的高度关注。
曾担任家乐福大中华区总裁的唐嘉年曾表示,中国市场是全球零售业的实验室。在沃尔玛中国总裁陈文渊看来,中国市场在零售业的趋势是,它已经变成一个引领者。
▲饿了么蜂鸟骑手为大润发、淘鲜达提供即时配送服务
而外卖“到家”场景模式,无疑也对传统商超进行了革新与重构。在《联商网》看来,它对传统商超的重塑主要体现在客群、业态创新、利润模型重构等多个方面。
客群方面,传统商超客群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对于90后、00后来说,省时比省钱更重要,年轻消费者越来越不愿意进店了。通过外卖能够丰富商超客群,使得商超年轻化。此外,过去传统商超与消费者连接太弱,对于消费者的消费路径感知差,而通过互联网,可以在消费者心智中找到一条最短、流失最低的路径把需求和货连接起来。饿了么上的用户画像、大数据消费习惯分析,也能帮助商超品牌更好地沉淀用户资产。
利润模型重构方面,传统商超的经营模式趋于固定,其所售卖的商品毛利率一般都不超过20%,利润主要来源是买卖差价和铺位租金。随着客流量趋势性下滑,商超的店面租金收入大大降低。大卖场面积也逐渐缩小,提升坪效成为重点。通过入驻饿了么,外卖“到家”场景不断扩展,线上营收能够带来新的增量。
业态创新方面,前置仓、悬挂链、拣货仓的改造创新无疑提升了效率。不少商超为外卖订单运转效率设置了悬挂链,在店内辟出一块区域设置成拣货仓(店仓一体模式),专供陈列外卖高频商品。目前和饿了么合作的头部商超基本都设置了店内拣货仓。
主打社区生活中心的小业态也颇受传统商超推崇。目前,面积越来越小的mini店已成为潮流,如盒马mini、永辉mini,乐购Express、Easy家乐福Mini等。这些小业态独立于大店,密集分布于社区,以更轻更巧的姿态加强已入驻城市的覆盖密度,同时与外卖到家业务结合。
不难看出,商超正成为继餐饮之后的又一大本地生活消费场景。对于传统商超来说,在经过前后端的数字化能力改造后,它与消费者地理上的距离界限已经模糊,而外卖“到家”场景经验,或许能为商超发展提供另外一条明路。中国企业在外卖等创新业态上的探索,已然走在了世界前列。
(来源:联商网 陈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