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07-19 | 栏目:电商 | 点击:次
马云又有新动作!
日前,马云抵达“冰城”哈尔滨,先是来到哈工大做了一番交流,又前往友谊宫参观了一场优质特色农产品展,甚至还在雨中游览中央大街、吃马迭尔冰棍。
不过,马云此行绝不是游山玩水而已。据新华社报道,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同阿里巴巴集团签署了数份战略合作协议。
在与黑龙江省委书记张庆伟、省长王文涛的会谈中,马云特别表示:“阿里巴巴集团投资必须要过山海关,与黑龙江签约项目近期要见效。”
背后深意,耐人寻味。
近些年,东北经济低迷,尤其是自2014年起,东北三省的GDP增速一直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个别年份甚至出现负增长态势(参见图1)。
无数专家学者针对东北经济的困境做出了分析,其中被讨论的最多的,是东北日渐恶化的营商环境。
根据世界银行的定义,营商环境是指一家企业在开办、经营、贸易活动、纳税、破产及执行合约等方面遵循政策法规所需要的时间和成本等条件。
这其中,又包括微观营商环境与宏观营商环境,前者指代的是与企业本身联系紧密、且直接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各种参与者,具体涉及到企业本身、顾客、竞争者、公众等;至于后者,则是包括人口、政治、法律、科技、自然资源、社会文化等多个维度在内的外部环境。
营商环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同企业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城市或地区营商环境的优劣,往往关系到当地能否顺利招来投资项目,关系到企业家是否愿意一心一意地在当地谋发展,也关系到市场活力能否得到充分释放。
而作为市场经济最为重要的主体,民营企业更容易被营商环境所影响。因此,学界常常把营商环境视为衡量一个地区经济活力、核心竞争力以及潜在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东北的营商环境究竟如何?数据或许可以说明问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2017年,东北的民间投资累计增速始终为全国四大区域板块中表现最差的,2015年与2016年更是全国唯一的民间投资负增长地区,增速分别为-9.5%和-24.4%(参见图2)。
与东北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深圳。根据普华永道等机构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营商环境质量报告》,深圳在城市对企业的吸引力和企业在城市的发展力两方面均居于全国首位,彰显出极佳的营商环境。也正因为如此,深圳既能持续吸引全球范围内的无数优质企业入驻,又能自主培育本地的优秀企业,发展活力源源不断。
对此,相信企业家最有感触,也最有发言权。人们应该还记得,在2018年年初,知名经济学家、中诚信集团创始人毛振华在东北雪原上发出的呐喊,他在一段视频中控诉当地政府严重侵占民营企业权益,甚至声称“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来了之后,是亚布力最黑暗的日子”。
坊间流传的“投资不过山海关”,看似一句玩笑话,实则入木三分地道出了东北经济的最大症结。
归根结底,东北地区营商环境欠佳,源自其固有的经济发展惯性。
东北大地,曾经是没落的俄罗斯贵族、溃败的哥萨克骑兵、流离的犹太人心目中的“天堂”,这里幅员辽阔,矿产资源丰富,重工业基础坚实。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重振萧然的国民经济,国家于第一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其主要建设阵地就是东北三省。
于是,作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带着国家无与伦比的期许,率先从战后的废墟中苏醒,并成为了此后长达数十年的国民经济增长极。
在计划经济制度红利的赋能下,东北经济堪称“风口上的猪”,其快速发展引来大量人口涌入,石油加工、煤炭、钢铁、农产品、木材等资源型行业对全国经济增长起到了绝对引领作用,同时诸如鞍钢、哈电、一汽、一重、沈飞、东重等一批重工业龙头也随之崛起,“铁人精神”与“大庆精神”更是成为引领全国工业发展的精神榜样。
可硬币的另一面是:计划经济的发展思维根深蒂固,渗透到政府、企业和民众的方方面面,固化了东北的发展理念,使之成为难以扭转的体制惯性;而资源优势随着资源价格的回落、去产能的推进也变成了“资源诅咒”。加之法制化、市场化程度长期落后于建立创新型国家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东北经济的转型步履维艰。
值得一提的是,在长期的振兴东北计划中,国家的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主要放在以国有企业改组改制为重点的体制机制创新上,设法通过国有企业扭亏为盈,摆脱困境。
这一系列举措在无形中巩固强化了东北地区国有企业的绝对优势地位,强化了行政色彩的同时也放缓了市场化进程。如此一来,纵然民营经济是市场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主体,但在东北的大环境下处于弱势地位,很难健康成长。
近些年,诸如毛振华呐喊事件并不是个案,关于东北营商环境日渐恶化的种种报道并不鲜见,这也导致各路资本与企业家对东北地区的“敬而远之”。
倘若不加快构建适合民营经济发展的营商环境,那么东北的转型就难以贯彻落实,其发展困局也很难破解。
一言以蔽之:振兴东北,先要改善营商环境。
可喜的是,在毛振华呐喊之后的日子里,一些变化在悄然发生着。
2018年11月,由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持编写的《东北主要城市营商环境评估报告2018》正式发布。报告显示,东北主要城市营商环境持续改善,获得投资能力有所提升,对北上广深的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企业投资总额持续增长,当前正进入新一轮的吸纳投资高峰期;从各主要城市获得投资的能力来看,沈阳、大连企业获得投资的水平仅次于广州,甚至已经超越了西安和郑州。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知名企业家纷纷开启了东北掘金之旅。例如,继去年造访吉林,与吉林省政府、中国一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之后,马化腾前不久再度出席了辽宁省政府与腾讯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王健林在今年5月豪掷800亿元投资沈阳,拟投资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型文化旅游项目、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及5个万达广场;许家印于近期宣布,要在沈阳投资1200亿元,建设新能源汽车、健康养生、文化旅游等项目……
“投资不过山海关”的风向已变。
究其原因,首先在于国家对于民营经济的支持与肯定。例如,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央首次以专门文件明确企业家精神的地位和价值。
随后,2017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促进有效投资特别是民间投资合理增长”,充分表明决策层已经开始高度重视相关问题,并把民间投资作为促进有效投资增长的主要方向。
至于如何消除民营企业和民间投资的后顾之忧,会议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落实保护产权政策,依法甄别纠正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全面实施并不断完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破除歧视性限制和各种隐性障碍,加快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在这一基调下,针对东北地区的营商环境顽疾,国家也屡出实招——明确辽宁省与江苏省、吉林省与浙江省、黑龙江省与广东省,沈阳市与北京市,大连市与上海市,长春市与天津市,哈尔滨市与深圳市建立对口合作关系等措施,对标先进经验做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开展产业务实合作,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共促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创业创新水平;搭建合作平台载体,探索共赢发展新路,等等。
不仅如此,自去年以来,东北三省同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直接例证便是辽宁出台了全国首部优化营商环境的地方性法规《辽宁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黑龙江和吉林省也相继制定了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以此彰显发展民营经济的意志和决心。同时,东北三省还推出了更为细致的各种措施,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
种种努力的结果,反映到经济数据上便是东北地区经济的回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黑龙江和辽宁的经济增长势头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辽宁的GDP增速更是实现了自2014年第四季度以来的首次重返6%。
东北经济的颓势正在成为历史。
客观地讲,虽然东北经济发展出现好转迹象,大企业与大项目的投资也不断增多,但仍不足以说明东北的营商环境问题已得到根本性解决。尤其是面对着国企改革压力巨大、中小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等一系列现实难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优化东北的营商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不过,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话说回来,此次马云在哈尔滨祭出大手笔,叠加此前一众大佬的东北掘金之举,无异于给所有的民营企业家们打了一针强心剂。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经济在东北这片广阔的天地上翩翩起舞,而随着“投资不过山海关”的渐成往事,东北振兴也将不再遥远。
(来源:苏宁财富资讯 付一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