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免疫”抗疫靠谱吗

2020-03-17 赵一轩 环球时报
浏览

如果说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扩散是一场全球性战役的话,英国政府近日抛出的“群体免疫”策略被各国医学专家视为“直接向病毒亮白旗”,但也有人辩护“这种做法此前曾很有效”。到底“群体免疫”是什么样的医学概念?它与这次新冠疫情当真“匹配”吗?

“群体免疫”有严格适用范围

率先抛出“群体免疫”理论的是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朗斯。13日在接受英国天空电视台采访时,帕特里克表示,约60%的英国人将感染新冠病毒,以使社会对未来的疫情具有“群体免疫”。英国目前约有6600万人口,根据帕特里克的预测,即有400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

英国政府做此决定是因为判定本国疫情“遏制”阶段失败,已经进入“拖延”阶段,疫情暴发不可避免。为将新冠肺炎的高发期从传统流感季节的4月延缓至夏季,以缓解医院面临的压力,英国政府决定容忍疫情缓慢发展,期待大部分人在隐匿性感染后无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从而在人群中获得普遍免疫,以控制疫情。

“群体免疫”的概念被广泛用于传染病防控中。根据牛津大学发布的报告,“群体免疫”只适用于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对于非传染性疾病则无效。形成“群体免疫”的核心是需要有足够多的人具有免疫能力。

根据德国哥根廷大学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系讲席教授于晓华发表的文章,“群体免疫”是否有效,需要达到“群体免疫”门槛,这与病毒的基本传染数R0值(即平均一个病人传染的人数,R0<1即认为传染病得到控制)相关。多国学者发表的论文显示,学界普遍认为新冠病毒的R0值在2-3左右,也就是说英国想形成“群体免疫”,需要有50%至67%的人免疫新冠病毒。

运用“群体免疫”成功克制流行病也有诸多成功案例。在历史上,被人类消灭的烈性传染病天花就是依靠“群体免疫”的原理。根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在天花被消灭之前,它已困扰人类至少3000年,仅在20世纪就夺去3亿人的生命,最后一例已知天花流行病例据报1977年发生在索马里。随着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疫苗,世卫组织于1980年宣布消灭天花。在历史上,人们也利用“群体免疫”的原理,通过接种疫苗控制麻疹、牛瘟等疾病的传播。

但牛津大学强调,只有在大多数人都接种过疫苗的情况下,“群体免疫”才有效。例如每20人中有19人需要接种麻疹疫苗,才能保护未接种疫苗的人。如果人们没有接种疫苗,“群体免疫”就会失效。2000年,联合国宣布美国已经消灭了麻疹,然而到了2019年,麻疹在美国全面暴发,主要就是因为接种麻疹疫苗的人数减少,“群体免疫”失效。

国内一位不具名的流行病学专家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群体免疫”理论本身没有问题,但前提是已经研发出疫苗。此次英国在新冠病毒疫苗尚未完成研发的情况下,采取这种被动的“群体免疫”策略,令人想起英国历史上有家长带着孩子去出水痘的孩子家中聚会,让自己的孩子获得免疫力。

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14日发布的文章则认为“群体免疫”完全是英国首相的“谎言”。饶毅表示,一般来说,如果少数人不肯打疫苗,但大多数人接种疫苗后获得免疫力,病毒可能碰不到没有接种疫苗的人,导致传播链中断,呈现“群体免疫现象”。但在一个新病毒出现、没有疫苗、极少数人可能有先天免疫力的情况下,不遏制病毒传播,把全体人民暴露在病毒面前,是不可能出现“群体免疫”的。仅靠少数天然有抵抗力的人,不可能像大量接种过疫苗获得免疫力的人那样,堵住病毒在人群的传播。他批评称,此举完全否定了人类基本医疗进步,如果这样,“我们是否应放弃所有疫苗的努力?”

新冠疫情有太多不确定因素

世卫组织发言人玛格丽特·哈里斯14日对英国用“群体免疫”策略对抗新冠病毒的做法提出质疑。她明确表示,新冠病毒在人类中存在的时间还不够长,目前在科学上对新冠病毒的知识也不够了解,所以还不知道它在免疫学方面的作用。

之所以会提出“群体免疫”这种应对方式,帕特里克与英国卫生官员的一个主要判断基础是“大部分新冠病毒感染者症状较轻”,英国公共卫生部发布的指导也强调,英国不会为轻症患者进行新冠病毒检测。

但这一判断基础遭到大量质疑。北京大学美年公众健康研究院教授宁毅14日认为帕特里克的假设是错误的。宁毅评价称,“这是个‘视死如归’的策略,也是不切实际的。”

饶毅认为,虽然新冠病毒感染有无症状者、有大量轻症患者,但轻症患者和无症感染者都已经证明能传染给其他人,他们没有形成“天然屏障”。所谓“天然屏障”是说他们不仅自己没有症状或轻症,而且不传染给其他人。而事实是,他们传染了。

尽管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公布的数据,新冠肺炎轻症病例占比约为80%,但北京援鄂医疗队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新冠病毒的病情变化快,如果轻症患者得不到及时救治,会大幅增加重症率和死亡率。目前中国的新冠肺炎死亡率达3.9%,远高于病毒性流感,英国如果不采取强制隔离措施,放任感染,恐怕会看到比3.9%更高的死亡率。

此外注射疫苗获得“群体免疫”时,疫苗的安全性已经过层层验证,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非常小。即便这样,注射疫苗后也有30分钟的留观时间。但这样对轻度感染者的保护手段在英国政府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中完全不存在。目前已知新冠病毒感染者中有相当部分会发展成重症甚至是危重症,需要医护人员严密监测病程发展。而英国要求轻症病人自行在家隔离,一旦出现病情加重,如何保证他们能得到及时救治?轻症患者康复后一定能获得免疫力吗?

前世卫组织孕产妇、儿童和青少年卫生司司长安东尼·科斯特洛14日表示,英国的“群体免疫”可能不会持久,如果新冠病毒和流感一样,每年都会出现需要重新研发疫苗的新毒株,“群体免疫”效果很有限。

英国此举可能后果很严重

对于英国“群体免疫”策略的后果,数百名科学界人士14日向英国政府发出公开信,称“在当下这个关口寻求‘群体免疫’似乎不是一个可行的选择,这将使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受到更大压力,且使更多人冒不必要的风险。”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也表示,新冠疫情是可控制的。那些决定放弃采取用基本公共卫生措施防控的国家最终可能会面临更大的问题,将给卫生系统带来更沉重的负担,现在需要采取更严厉的措施加以控制。世卫组织前儿童和青少年卫生司司长安东尼·科斯特洛14日表示,英国这种寻求建立“群体免疫”的抗疫策略和其他国家脱节,这可能与世卫组织的策略冲突,世卫组织的政策是通过跟踪所有病例来遏制病毒传播。

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讲座教授袁国勇15日表示,“群体免疫”策略通常在疾病死亡率非常低时才使用,但此次疫情死亡率在1%至3%之间,如果使用有关策略,大量老年人或长期病患者染病后就必须住院,急诊室、病房,甚至ICU全部都会“爆满”,可能让医疗系统瘫痪。此外,这也可能会让医生、护士感染,甚至会导致医护人员的死亡,将引起很大的恐慌。

正如袁国勇所言,英国政府的计划需要新冠疫情保持尽可能低的死亡率。爱丁堡大学全球公共卫生主席德维·斯里达哈尔14日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政府似乎并没有遵循防控流感的策略,更何况这次不是流感。新冠病毒的情况要差得多,而且对健康的影响令人发指。”

此外,英国“群体免疫”策略还将带来包括伦理等各方面的严峻后果。饶毅质疑说,依赖第一轮感染后形成“群体免疫”,是以放弃第一轮被感染的那部分人为代价。如果新冠病毒像流感那样每年都发生变异,是否每次都要放弃同样比例的人?如果这次为获得“群体免疫”让全国1%的人去世,那下次为什么要保护其他疾病的易感者?如果都不保护,人类文明的底线何在?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15日表示,从目前各国坦然接受新冠病毒的广泛传播现实来看,新冠疫情后续发展不容乐观,英国等“佛系”抗击疫情国家将变成病原输出国,为医疗资源更加不发达的地区带来更大的威胁。

美国学者最新发布的研究显示,如果意大利早点行动,仍有望控制疫情传播,但他们反应过来时已经太晚了。而对于英国政府的决策,一名意大利人在社交媒体上写道:“每一天的拖延都会带来大量死亡和经济损失,这是来自意大利的经验。”